不一定所有醫美療程都必須由醫師親自操作,但大部分涉及侵入性或高風險的醫美項目必須由醫師進行或在醫師監督下操作。可以依照醫療行為的風險與介入深度分為以下幾類:
1. 必須由醫師操作的醫美療程
屬於「醫療行為」的療程,法律規定必須由合格醫師執行:
-
注射類
-
肉毒桿菌
-
玻尿酸
-
埋線拉提
-
PRP自體血回春
-
-
高能量雷射與光療
-
皮秒雷射、淨膚雷射
-
飛梭雷射
-
染料雷射
-
-
侵入性塑形
-
抽脂手術
-
隆鼻、隆乳
-
埋線緊緻
-
-
其他高風險操作
-
皮下植入物
-
注射填充劑
-
這些療程涉及穿透皮膚、破壞組織或深層改變,醫師須負責評估適應症、操作與處理併發症。
2. 醫師監督下可由專業人員操作的療程
有些醫美院所會讓護理師或專業人員執行,但必須在醫師診斷評估與監督之下:
-
光子嫩膚(IPL)
-
某些低能量雷射
-
電波緊膚(Thermage)、音波拉提(Ultherapy)
-
局部導入保養(如玻尿酸導入、果酸換膚)
3. 可由美容師操作的非醫療療程
不涉及侵入性操作或高能量儀器,多屬輔助性護理:
-
基礎臉部清潔與按摩
-
表層導入保養
-
保濕、美白、舒緩面膜
-
溫和果酸煥膚(低濃度)
總結來說,是否需要醫師操作取決於療程的侵入性與風險。高風險或穿透皮膚的醫美療程必須由醫師操作,低風險護理則可在醫師監督下由專業人員或美容師執行。
Comments powered by C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