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後或注射部位出現「異味不是正常現象,很可能是局部發炎、感染或傷口處理不當所引起的。這種情況需特別警覺,尤其當異味伴隨分泌物、腫脹、紅熱痛時,請立即回診或就醫處理,以避免惡化為蜂窩性組織炎或膿瘍。

🔍 常見術後產生異味的原因:

原因特徵是否緊急?
傷口感染 有黃綠色分泌物、有臭味,傷口紅腫熱痛 ⚠️ 高度懷疑感染,需回診或吃抗生素
膿瘍形成 傷口下方摸起來腫脹、有硬塊、壓痛、有膿臭味 ❗可能需切開引流
敷料未更換、潮濕悶住 有悶味或黴味,傷口旁皮膚泛白或起疹 ✅ 通風乾燥、立即更換敷料
皮膚壞死或潰瘍 黑皮壞死區出現異味、滲液 ❗應儘速回診,可能需清創處理
使用藥膏或藥布後產生化學反應 有刺鼻藥味,但無紅腫熱痛 一般無害,但可停用觀察
自體脂肪液化或吸收不良 常見於脂肪移植後產生「油水味」或臭味 視嚴重程度,有時需引流處理

⚠️ 判斷異味是否需要緊急處理的 5 個關鍵:

判斷項目危險指標
異味強度 若「聞到像壞掉肉、水溝味、腐敗油脂味」→ 異常
分泌物顏色與量 黃綠色、混濁、有膿感、滲出增加 → 可能感染
有無合併紅腫熱痛 是 → 表示組織發炎或膿瘍形成
全身症狀 發燒、頭暈、寒顫等 → 可能為系統性感染
時間點 術後 3–5 天內出現異味要特別注意;若在第 1 週後仍有持續異味 → 請回診確認

✅ 可自行先做的處理(如症狀輕微):

  • 打開敷料、讓傷口通風乾燥
  • 溫水清洗傷口表面(勿用酒精、雙氧水)
  • 使用醫師開立的抗菌藥膏(如紅黴素等)
  • 觀察 24 小時內異味是否改善

⚠️ 若處理後仍有臭味、紅腫加劇、分泌物變多 → 請立即回診。

🛑 不建議做的事:

  • ❌ 擅自使用偏方(茶樹油、鹽水等)
  • ❌ 自行擠壓硬塊或膿點(可能擴大感染)
  • ❌ 持續使用悶濕敷料(黴菌細菌易滋生)

🎯 總結建議

狀況處理方式
異味輕微、無分泌物、無腫脹 可先換藥觀察 1~2 日
異味伴隨紅腫、痛感、分泌物 建議回診讓醫師檢查是否感染
出現發燒或惡臭膿液 立即就醫,可能需抗生素或清創

Comments powered by C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