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術後或受傷後的腫脹是否異常,可以從「腫脹範圍、變化速度、伴隨症狀」來綜合觀察。以下是判斷重點與表格整理:

✅ 屬於正常的腫脹情況

判斷依據正常現象
時間點 發生在術後或受傷後1~3天內最腫4~7天內逐漸改善
顏色 輕微紅腫或伴有瘀青,顏色會逐漸轉淡、變黃、變褐
觸感 稍微腫脹但不過硬、不劇痛,觸摸有彈性但不熱
無異常症狀 沒有發燒、沒滲液、沒傷口惡化

👉 若符合以上,表示屬於正常癒合過程。

⚠️ 屬於異常腫脹的警訊

異常現象可能代表的問題
腫脹持續加重範圍擴大 組織發炎、淋巴液堆積、血腫
腫脹部位變得緊繃、發熱、劇痛 感染或膿瘍形成
傷口出現黃綠色滲液、有異味 傷口感染
腫脹區域出現變硬、按壓明顯疼痛 血腫或組織液囤積
全身發燒或局部紅腫熱痛 系統性或局部感染徵兆
原本改善後又腫起來 可能有新出血、傷口裂開或活動過度

🩺 若出現以下情況,請盡快回診:

  • 術後第5天仍越來越腫
  • 傷口周圍變紅、滲液或癢痛
  • 身體無力、發燒、食慾不振
  • 明顯左右不對稱腫脹且差異加劇

✅ 自我觀察建議

  • 每日拍照對照(同一角度與光線),觀察腫脹是否緩解
  • 輕按比較觸感:是否變硬或痛感變化
  • 記錄體溫與傷口滲液狀況

Comments powered by CComment